欢迎您访问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博物馆网站!
学术成果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博研究 > 学术成果
“服饰歌”与土家族

龚玉龙

湖北省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文化馆民间艺术团演出了一首“服饰歌”,体现了巴人的风彩和土家人在艰苦的岁月里所反映出的乐观主义精神,耐人寻味,发人深思。在当今时装千变万化,花样翻新的浪朝中,传统的民族服饰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土家人要按照自已的审美观念和传统习俗吸收新的款式,土家族服饰文化的发展将歩如承前启后的新时期。“服饰歌”对土家族服饰的渊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五段歌词,配上土家族喜闻乐见的传统民歌小调进行演唱,富有浓郁的巴土风味,是土家族原始服饰的文化缩影。其歌词是:

世人如树桩,

全靠穿衣裳。

棕披风棕围裙,

耍须子耍,多漂亮。

棕编的衣裳,

不怕风雨狂。

 

世人如树桩,

全靠穿衣裳。

苞売叶,编衣裳。

耍须子耍,多漂亮。

草编的衣裳,

冬天暖洋洋。

 

世人如树桩,

全靠穿衣裳。

麻围裙麻草鞋,

耍须子耍,多漂亮。

麻编的衣裳,

穿起来走四方。

 

世人如树桩,

全靠穿衣裳。

竹帽子竹套裟,

耍须子耍,多漂亮。

竹编的衣裳,

走路响叮铛。

 

世人如树桩,

全靠穿衣裳。

土家人,鸦鹊服,

耍须子耍,多漂亮。

土家鸦鹊服,

古今有名望。

歌词中反复出现“世人如树桩,全靠穿衣裳”和“耍须子耍,多漂亮”的句子,前者是土家地区的一句谚语,它说明“衣乃身之章”,后者是土家民歌中的一个衬句,反应土家人的审美观。这里借用得恰如其分,突出了土家人在服饰上对美的执着追求。

土家族的服饰文化和其他民族一样源远流长,多姿多彩。一九八四年长阳文化馆手机到一件土家女性上衣,云纹托肩,花边栏杆,中长短袖,袖口直径45公分。收藏者家中90高龄的老婆婆说:“从前给小孩喂‘蟒蟒’(奶)是从袖口里喂的。”穿这种大袖口衣服,确实宽松方便。后经刘孝瑜先生鉴定,这件女上衣是土家族早期服饰的代表,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这里我们对鄂西土家族昔日常见的服饰做一些简要的介绍,以便探索其渊源:

露水衣:昔日鄂西土家族姑娘出嫁,必穿露水衣。露水衣包括上衣(即露水衣)、露水裙、露水裤、露水鞋,还有露水伞。上衣为大襟、大袖、大摆,下衣为大脚裤,配有“栏杆花边”,花边上海载有一种野生植物的小果实,俗称“打软子”,果小而圆,为麦丸,色白而牢且轻,象征着一串串的玉露,十分美观。薅草锣鼓中有“露水号子”,“早晨来,早晨来,身穿露水衣,脚穿露水鞋,手打露水伞,不为情哥不得来”。姑娘出嫁必穿露水衣,相亲之时也可以穿这种衣服。为何叫露水衣、土家山寨有个传说:从前有个土家男子,名叫春哥,他进山打猎,碰上一条狐狸口咬一支锦鸡,春哥打死了狐狸,救活了锦鸡,自己却受了伤,鲜血滴在锦鸡身上,忽然间锦鸡变成了一位漂亮的姑娘,他俩相依为命,终于结成夫妻。后来这位姑娘碰上了观音娘娘,观音在姑娘身上洒了一些甘露水,霎时变成一串串的珍珠吊在衣边上,所以人们称这衣裳为露水衣。传说毕竟是传说,土家露水衣的产生是与他们所处的自然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不是来自观音甘露水,而是来自大自然闪闪发光的朝露。

数花吊把裙:湘西的织锦,鄂西的数花,是土家族的姐妹艺术。数花是在直纱布上以不同色彩的线索,顺着布上横纱直纱,数着根数的多少而下针,这样做成的花样谓之数花。其特点是背面上露的出线索全是上下针法,不见一根横线。土家人喜爱在胸前挂吊把围裙,裙下半部做两个荷包,上半部做有数花,白布数兰花,兰布数白花。仅管布料不精,是因为干活所穿,也可谓美观实用。数花很精致,或草木花鸟,或人物故事,均不能数错一根纱。这种数花吊把围裙目前在高山地带仍很盛行。

三幅围裙:鄂西土家男人,喜抹三幅围裙。这种围裙以家机布三幅重叠做成,下端三幅平齐,上端三幅半重而上腰,腰下平行两个荷包,抹起来下半身全部遮住,而走起路来又十分方便。这种围裙既能打粗,又能待客,俗话说“男儿三幅裙,酒席场中不丢人”。清江沿岸还有这样一首民歌:“三幅围裙同布的腰,打起粗来进得朝,棉花纺的家机布,人不求人一般高。”好多男子汉四季不离三幅裙,冬天挡风保暖,夏天干活挡灰,抬杠垫肩,休息垫坐,由于它具有多功能,土家人沿用至今。

响铃裙:响铃裙是具有土家特色的一种服饰,它源于土家民间宗教道具“八宝铜铃”。八宝铜铃是以一尺左右的木棒,两端各系小铜铃四个,土老司在作法术时,摇起八宝铜铃,边舞边唱。这铜铃代表土老司的马,成了辟邪之物,人们对它也有几分宠爱。后来人们将铜铃挂在自己的衣边上,走起路来叮当作响,觉得土老司的宝马随身,一不怕鬼,二不怕累,响铃裙就这样产生了。妇女们穿起响铃裙“迎风送客”也确有几分神气,受到诸多男人的爱慕,因而响铃裙在土家服饰文化中享有一席之地。

人字头巾:土家、苗家等都盛行包头巾,但土家的头巾与众不同,俗话说“裹腿打的人字路头巾包的人字形”,突出一个人字,寄托土家人要会做人。人字头巾的包裹的方法,一般以五——七尺的家机布,两端抽去纬线,形成须子,这就“耍须”,这就是美。右手握住一段耍须,将头巾捋于头后,向左裹去,至右耳后,左手执头巾向右裹去,一上一下,在额头上形成人字,耍须在耳后垂下。这种头饰,男女皆宜,其色以青、兰为主,在长阳一带后来受“白莲教”起义的影响,白莲教裹白布,举白旗,象征纯洁。全国武装首义在长阳,众多的土家族人参与白莲教起义而应用献身,所以后来在长阳土家人的头巾由青兰色变为白色,一直沿用至今。

土家的服饰,个性鲜明,还有象征土家族图腾信仰的“虎耳帽”、“馒头服”等等,其中“鸦鹊服”在土家妇女中普遍流行,速滑索:“白布衫子巴肉穿,青布背褂逢皮漫”,这就是鸦鹊服。有一首山歌唱到:“鸦鹊子尾巴撒,身穿背绿褂,一翅飞到前园里,渣渣的喊,一翅飞到后园里,喊的喊的渣,小幺妹,快烧茶,外头客来哒。”土家人仿鸦雀的羽毛色彩,创造了鸦鹊服,穿这种服装,头上还要包“鸦鹊服子”(群众误传为“沙摄子”)即用两尺多长得布,以米汤浆硬,两端卷起,两角在头后交叉一系,两角上下如鸦雀张开的翅膀,翔翔欲飞。这种服饰在土家人中代代相传。

土家服饰源远流长,这是无疑的,但究竟是怎样发展演变而来的呢?一般来讲,“神农尝百草,轩辕制衣襟”,应该说是轩辕的正妃西陵之女嫘祖,教人栽桑养蚕,发明丝绸,制出衣襟,土家服饰之源可能有嫘祖文化的基因,但主要还是土家人在历史的长河中,在大自然的影响下,逐步摸索创造而来。长阳正一道教的“请衣”科仪中有这样两句话,可以用来解释土家服饰的来历:“仰观俯察,按乾坤而定衣裳,细剪精裁,拟山水而服饰。”衣乃身之章,男女不可混合,山色无限美,服饰不可借鉴。土家的“露水衣”、“鸦鹊服”、显然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拟山水而创修服饰的观点是站得住脚的。特别是土家族是湘西鄂西川东黔东大山中的土著民族,是巴人的后裔,清江河畔的武落钟离山又是巴人廪君的出生地,土家祖辈繁衍生息在大山之中和清江、酉水河畔,应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摹拟山水花鸟之美,沿袭巴人遗风,创造了五彩缤纷的服饰文化。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新的款式土家人将要有选择地吸收,但本民族优秀的传统服饰是不会消失的,相反将要得到充实和发展,我们深信土家服饰之花会开得更加妍丽。

附:作者:湖北省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博物馆:

          龚玉龙﹙支部书记、副研究馆员﹚

          联糸电话:13872620963

          通讯地址:湖北省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博物馆﹙湖

                   北省长阳土家族自治县龙舟坪镇秋潭 

                   路2号﹚

          邮    编:443500

注:2013年已载入重庆巴人博物馆、重庆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编,文物出版社出版2013渝鄂湘黔川陕巴文化研讨会《巴人巴国巴文化》论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