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博物馆网站!
学术成果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博研究 > 学术成果
漫话“长阳人”

   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博物馆   罗建平

 

长阳是我国远古文明发达较早的地区之一。在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当人类祖先还处在从猿人向现代人过渡的“古人”阶段的时候,长阳境内就已有人类生存活动。

长阳地处鄂西南山区,海拔在1000—1500米之间,这里山岭纵横,植被丰富,洞穴较多,这就为远古人类居住和生存提供了较优越的条件。在这些溶洞中,蕴藏着较为丰富的古脊椎动物化石,且早在清代就被发现。据同治年间的《长阳县志》记载:老鸦岭在邑西南八十里有土坑,形圆如锅,围数亩余,其底有小眼,如井口,深不可测,一日突陷成巨穴,沿围数丈,裂处有折缝,掘得此物,骨脑如巨兽,身盘穴口二周,其刺骨如猪肋而锐,有四齿,粗如巨指,长三寸,板牙四枚,径半寸,长二寸,入城市之众莫识,……视神物委蛇之余。深山古洞中,多有此物,舔之粘舌者龙蜕也。”在“遗闻”部分也有出土化石记载。由于科学落后,当地人们将这些古脊椎动物化石统称为“龙骨”。

一九五六年七月,当地群众为集体找副业门路,在洞内挖“龙骨”出售,时任县一中生物老师陈明智(已故)得知消息后,便带着学生到钟家湾采集化石标本,从供销社收购的数万斤“龙骨”中挑选了一箱化石,其中一块人的上颌骨化石,并附有两枚牙齿。其它化石运销到省城武汉后,被省文化主管部门发现,立即电告长阳文化科:“长阳破坏古脊椎动物化石严重,必须立即调查禁止。”省博物馆速派毛在善同志来到长阳,与时任文化科科员的龚发达同志一同步行至钟家湾调查,又挑选了三箱化石,后由毛在善同志将这批化石标本连同陈明智老师发现的上颌骨化石一并送往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研究所,经鉴定确为古人类化石,而且其中有一件人类的上颌骨是在长江以南与其相同的动物群中从来没有发现过的。鉴于这批材料的重要性,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研究所于一九五七年二、三月间特派贾兰坡、翟人杰、黄万波等5人前往长阳调查并进行了科学的发掘,参加发掘的还有省文化局徐松俊和县文化科龚发达等同志。

产化石的“龙洞”为石灰岩洞穴。位于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大堰乡钟家湾村西北1.2公里,洞口面向东南,高约3米,离地面耕地高约10米,洞内堆积除下部有大小不同的石灰岩碎块和底部靠洞壁的地方有局部的含碎石块和化石坚硬部分是角砾岩外,大部分堆积为深黄色松软的沙质泥土,在角砾岩和深黄色松软砂质泥土中均含有大量化石。经过七天的发掘,在原生地层中和过去已挖过的松土中,又发现了一颗人类的左下第二前臼齿,与其共存的还有象、猪、竹鼠、古豺、大熊猫、鬣狗、东方剑齿象、巨貘、虎、獾、鹿、牛、中国犀等大批南方常见的古脊椎动物化石,其中以犀牛、象、鹿三种化石为最多,属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同年,贾兰坡教授在《古脊椎动物学报》发表文章,以古人类化石出土地点命名为“长阳人”。

“长阳人”化石,包括一件残破的保存有第一前臼齿及第一臼齿的左上颌骨的和一颗单独的左下第二前臼齿。根据材料观察,长阳人不仅具有现代人的性质,而且也有一定程度的原始特征。从总体上看,长阳人所具有的进步性质比原始性质多,明显的比北京直立人进步。

“长阳人”化石及其动物化石的发现,提供了洞穴和阶地的对比资料,解决了长江各阶地形成的时代问题,为南方地层的划分提供了依据。不仅在考古学、古人类学研究上具有重要的价值,而且对第四纪地质学的研究也具有有重要意义。贾兰坡先生在《长阳人化石及共生动物群》一文中记述道:“长阳人的发现,不仅给江南动物群增加了新的种属,并为地层的划分提出了新的证据,同时给人类本身的分布与演化提供了新的资料”。“长阳人”的问世,说明了长江流域以南的广阔地带同黄河流域一样,也是我国古文化的发祥地,是中华民族诞生的摇篮。

“长阳人“化石现珍藏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在中国历史博物馆陈列展出。长阳人化石早已写进《辞海》和中学历史教科书。“长阳人”化石产地于一九五六年公布为湖北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树立了保护标志,建立了保护机构,省、县拔专款对环境进行美化,立共生动物塑像四个,修建了供人参观游览的究古亭,并有我国著名画家范曾为“长阳人”题字。“长阳人”化石产地在保持原貌的原则下,已焕然一新,成为人们访古探幽,寻根问祖的好去处。

参考书目:

1贾兰坡:《长阳人化石及其共生动物群》,《古椎脊动物学报》1957年第3期

2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文化局、科委编印《长阳人》1986年。

3王善才:《长江流域的早期智人—长阳人》,《文物考古及探索发现》2006年

 

《中国三峡建设》20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