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博物馆网站!
学术成果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博研究 > 学术成果
长阳门匾探析

长阳土家“门匾”探析

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博物馆  戴曾群 罗建平

 

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位于鄂西南清江中下游,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勤劳智慧的土家先民,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其中的土家匾额算是一朵不凋的奇葩。

在全县文物资源普查和平常因公下乡工作中,笔者目睹众多民居大门上端墙体上镶嵌的匾额,即门匾。开始不知不觉,随着数量、种类的增多,于是将所看到的匾额一一收入相机,二是走村串寨的逐户调查。根据不完全的统计,各种质地和不同功能的传统匾额多达数十多块,其匾额年代大多为清代和民国时期。这些匾额令我陶醉和震撼,看着难懂的文字,我心生的是对古人的敬畏和自己学识浅陋的惭愧。这些匾额因受数百年的风雨侵蚀,有的文字脱落,有的严重褪色,有的残缺不全,但每块匾额都记录着一位古人,一个家族;每个匾额都在诉说着一段历史;每一块匾额都储存着传统文化的信息,折射出长阳先民的聪明才智和文化底蕴。这些匾额文学雅饰、寓意深邃。大多出自文人高士之手言简而意赅,极具艺术感染力。这些匾额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在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宝库中熠熠生辉。

(一)

对于匾额这个名称,绝大部分人们尤其是众多的年轻人较为生疏,所以在探析长阳现存匾额之前,有必要对匾额的含义作一简释。

匾额,又称扁额、揙额、牌额,简称扁、匾或额,在民间亦称门牌、牌号和堂号,称堂号最为普遍。我国第一部字典,东汉许慎所撰《说文解字》对匾额解释:“扁,署也……署门户之文也。”也就是在门户上题字,以作居室的标记。有位史学家说,凡是宫室、殿堂、亭榭、书斋等以大字题于门额上,均称匾额。

额,即是悬于门屏上的牌匾。也有一种说法认为,横着的叫匾,竖着的叫额。但如今,人们已然不分得如此细致,统称匾额或堂号。

匾额按其形式分为竖匾和横匾两种。根据全国各地现存匾额的分析,悬挂竖匾主要为宫庭、寺观及部分园林。关于匾额的质地,古代匾额大多为木质,也有石质雕刻的。从我县现存的匾额看,绝大多数为墙体书写,四周多为堆筑的边框和彩色画框。中堂匾基本上为木质雕刻。由于木刻更能体现题匾者的书法功力,所以匾额以樟木、杏木和楠木等上好材质制作居多。匾额一般为长形,尺寸依门面和中堂大小而定。

对于匾额的记载和研究,古今皆有之。特别是近些年来,收藏、研究匾额的学者大有人在,慰然成风。国内已有几家私立匾额博物馆。这些博物馆收藏各时代的各种质地匾额多达数百块。我认为这是个天大的好事,可以说是重在当代、利在千秋。

匾额起源于何时,尚无准确的历史记载,也无统一定论。各种资料中也是众说纷纭,普遍的一种观点认为:根据清代训话学家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记载,最早出现匾额是汉高祖元年(即公元前200年),萧何题写的“苍龙”、“白虎”两块匾额。在汉代,的确是出现了匾额的题写。在《太平广记卷第二百六·书一》中有这样一段记载:“韦诞、魏韦诞,字仲将,京兆人……储书并善,题署尤精。明帝凌云台初成,令仲将题榜,高下异好,宜就点正之,因危惧以戒子孙,无为大字楷法。……”这段古书记载,反映了在魏晋时期,王公贵族开始热衷于在宫殿城楼之上题写匾额,而且十分重视匾文的书法。到了唐代,无论是朝廷还是书法家,对匾文书法已愈加重视。匾额在宋代发展到了一个高峰,上至皇帝,各级官员,下至百姓争相效仿。尤其是对新建的宫殿、寺庙、园林等,无不匾额作为给建筑物命名的功能,并对题字的内容字斟句酌了。史料上记载还告诉我们,宋代已广泛使用商用匾额。进入明清时期,匾额已经相当盛行,形制也已经十分的完备,从斋堂雅号到官府门弟,从修身立志到旌表贺颂,匾额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二)

匾额既是书法美的载体,也是词章美的载体。匾额所标识的名称,言简意赅的浓缩了蔚为大观文化内容,使建筑物增光添彩,甚至成为社会政治文化的符号。据长阳县志载,长阳有姓氏310多个,70多个姓氏堂号,中堂匾和门匾数百件之多。使人不快的是,姓氏祠堂和老屋的拆除,匾额自然逐块消失,尤其是在文化大革命运动中,匾额被作为封、资、修和“四旧” 而捣毁。如今还能看得见的匾额,是不辛之中的万辛,实在是太可贵了。为了便于读者了解堂号和姓氏匾额的功能和类别,现就采录到部分匾额解读如下。

1、磨市、龙舟坪等地区的“陇西世家”门匾。陇西为地名,陇西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中国西部药都。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陇西一直为历代郡、州、府治所地,还一度成为甘肃省最早的省会。陇西是李氏宗族的发祥地。陇西李氏为一豪族大姓,历代有李氏文化之称,并将李氏文化与敦煌文化、天水伏羲文化,拉卜楞寺藏传佛教文化齐名而成为甘肃四大文化之一。因此,千百年来,“陇西”二字作为李姓的标志为世人所铭记。

2、磨市地区的“内黄世泽”门匾。内黄为地名,位于河南省北部的卫河上游,翼、鲁、豫三省交界处,隶属安阳市。据福建省峡阳县《西峡骆氏宗谱》记载:“骆氏系在内黄称王,后经赢秦统一即封建之内黄郡是也。”由此可见,骆氏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就已成为中原巨宗大族,其地位显赫。隋唐初期,骆姓仍然是族大人众,出了很多能人,其最有名的杰出文学家骆宾王,美名传扬,留芳于世。骆姓发展到宋代仍然是名门望族。

后因战乱和自然灾害等原因,从内黄迁出的骆氏分居全国各地。其后裔为怀念家乡和显示历史上骆氏家族的辉煌,都将宗祠堂号称为“内黄堂”、“内黄世家”、“内黄世泽”等。

3、磨市地区的“河东世泽”门匾。柳姓发源于山东的一个古姓。根据《元和姓纂》上的记载,周公的裔孙鲁孝公的儿子叫展,展的孙子无骇,以王父字为姓,称为展氏,传至展禽这一代,食采于柳下这个地方,子孙就以柳为姓,世称柳氏。也就是说,柳下惠是周公之后鲁孝公的后裔,原来姓展名禽,由于食采于柳下,就改以柳为姓。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原居鲁国的柳氏后人迁居到河东,即现在的山西省境内黄河以东的一带,秦末有柳安,是柳下惠的裔孙。柳氏子孙世代繁衍,终于成了河东的望族,然后繁衍到全国各地。

4、大堰地区的“京兆世家”门匾。京兆为古都西安及其附近地区的总称。据史料记载,春秋中期,有个叫晋万的人来到京兆,后改为魏姓,在他的带领下,使魏氏家族兴旺发达。公元前207年秦亡后,有个魏无的名相带领着魏氏家族不断发展壮大。后因战乱和灾荒从京兆地区出来的魏氏均将宗祠堂号称为“京兆世家”。

5、渔峡口等地区的“离光朗照”、“离光增辉”门匾。覃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据1997年全国人口统计,覃氏在全国约900万人,其先祖为山东。离光堂是长阳覃姓枝柘坪一支。据传昔覃皇氏君临天下,250载逸太白山好离光氏。后裔以离光为堂名。谱载:始祖覃行义,覃行让,均家于江西。元末,其后裔中,有燕烈、燕宁、燕明兄弟三人,为避兵荒马乱,奔四川,暂寓石柱厅牛羊司。继沿长江(川河)下至宜都红花套,复西进佷山。至三座坟地方,分手时说,今后各自天各一方,恐日后子孙失序,你我三人同时对天约一誓言:“不吃见丧饭,吃者得黄肿病死”。……后三公后嗣,虽历百世,移他乡,“皆可问誓而为族人也。”三人分手后,燕明落籍于两河口,燕宁落籍于七丘螺丝坪,燕烈则落籍于招徕河龙丈坡。后世人丁繁衍,聚居枝柘坪一带者多(枝柘坪建有祠堂。)其派序:修谱时追序:“燕朝国覃久覃以覃。”修谱时议定:“文风侍宗宪,大信启开元,忠厚培先德,诗书继万年,俊秀明庭显,贤儒道万传。英光多学士,祥发永长征。(注:据口传,该覃姓有生覃死秦之说。)

6、大堰地区的“清流兴风”门匾。魏晋南北朝时流行“清流”,清末特别是洋务运动之后,开始流行“清流”人物。所谓“清流”,是当时官场中一批言官,取儒家传统,以刚正不阿、主持清议,议论时政,纠弹大臣出名。时人称作“今日一章,明日一流”,于是遂有“清流”之号。如光绪初年政坛上的张之洞、黄体芳、张佩伦等是锋头极健的清流人物。经走访调查,该匾额的家人历辈直言直语,论学善辨,喜谈国事、大事,对事不对人,无论是朋友或亲戚,在大是大非方面,往往是锋芒毕露,咄咄逼人。他们做人认为就得襟怀坦白、实事求是,敢于直言,要有“清流” 之风格,并将“清流”作为宗祠堂号代代相传。

7、长阳杨氏“四知世家”、“四知家风”匾额。据史料记载,东汉名士杨震,公元108年(东汉永初二年)春,他调任东莱太守的时候,路过昌邑县时,当时昌邑县令王密是他在荆州刺史任内荐举的官员,听说杨震来了,晚上悄悄去拜访,并带金十斤作为礼物。虽然东汉时的一斤只相当于今天的半斤左右,但十斤金也相当于现代的五斤金子。王密送这样的厚礼,一是对杨震过去的举荐表示感谢,二是请这位老上司以后多加关照。杨振当场拒绝了这份礼物,说:“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王密以为杨震假装客气,便道:“幕夜无知者。”杨震立即生气地说:“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王密十分羞愧,狼狈而回。“四知”乃成为千古美谈,其后人以此为宗祠堂号。

8、麻池吕氏“大衍齐龄” 堂匾。此匾额至今仍悬挂中堂。该匾额长272厘米,宽100厘米,厚7厘米。匾额由金粉饰底,堆塑纭雷纹和水波纹,其间塑有八仙过海的线条人物图像,四周边框为几何彩色纹饰。题匾者为好友夫妇五十岁赠送的寿匾。我国对年龄称谓由来己久,一般不直接说某人多少岁或自巳多少岁,而是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词语来代替。譬如,对五十岁就有知命、知天命、知天命之年、半百、艾服、大衍、大衍之年等多种称谓。“齐龄” 一词来自“龟鹤齐龄” 成语。《龟经》载:“龟一千两百岁,可卜天地终结。”鹤,即仙鹤,传说是千年之乌。“龟鹤齐龄” 寓意高寿。

9、长阳张氏的“百忍遗风”、“百忍世家” 是张姓傅家堰(今五峰)一支。谱载:始祖亨一,因元末避乱,率弟亨二、亨三,由原籍江西南昌大栗树葵花井逃奔。亨二落籍荆州,享三落籍巴东,享一则落籍于今五峰傅家堰乡管辖之地眸珠(今清泉村)挽草落业。子孙繁衍约聚居于傅家堰、渔峡口、大龙坪等地,散居他地者亦不少。至今已20余代。

据张氏族谱和《旧唐书·孝友传·张公艺》记载:郓州张公艺九代同堂,数百人在一口锅里吃饭,出了名。有一次,唐高宗到泰山祭祀,路过郓州,到张家,“问本末,书忍以对,天子为之流涕。”“百忍”之中虽有几分辛酸在,但能感动穿龙袍的万岁,也是值得荣耀的事情。中国古代推崇累世同居。于是张姓人家以“百忍”为堂号,铭门额,因循成为惯例。张姓傅家堰(今五峰)一支。谱载:始祖亨一,因元末避乱,率弟亨二、亨三,由原籍江西南昌大栗树葵花井逃奔。亨二落籍荆州,享三落籍巴东,享一则落籍于今五峰傅家堰乡管辖之地眸珠(今清泉村)挽草落业。子孙繁衍约聚居于傅家堰、渔峡口、大龙坪等地,散居他地者亦不少。至今已20余代。

10.都镇湾镇庄溪村的“南阳世泽”。河南省邓州市是邓姓发源地。邓姓经过多次大的迁徙,至今已分布于世界各地。邓姓的迁徙活动与历史上的几次民族大融合有关:春秋战国时期的民族大融合,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南北民族大融合,两宋时期的民族大融合,元明清时期的民族大融合。同时也与邓氏家族的发展壮大、家族人口的增多有关。一些特殊的历史事件也影响着邓姓的迁徙分布,如在东汉安帝时,有人诬告邓弘等曾反对立安帝,引起安帝不满,使邓氏遭受了一次大的劫难,南阳邓氏不断外迁,有南至湖南、湖北者,也有西至山西、甘肃者。经过此次变故,邓氏四十七世祖邓禹的裔脉广布大江南北。纵观各族各姓的迁徙史,因世事变迁被迫迁徙的占主流,这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邓姓的堂号以郡望命名的有“南阳堂”、“高密堂”、“安定堂”、“平阳堂”、“南雄堂”等,以先祖事迹命名的有“平寿堂”或称“谦恕堂”:后汉时邓训为郎中,谦(谦逊不骄傲)恕(对人宽恕)下士(以礼待下属),士大夫都归附他,所以叫“谦恕堂”。邓姓还有以“世第堂”作为堂号的。

11.“颖川门第”、“颖川世泽”、“ 颖川呈祥” 是陈姓的堂号。“陈”源自“颖川”。颍川:郡名。战国泰王政十七年(公元前230年)置。以颍水得名。治阳翟(今禹州市)。辖境相当今河南登封市.宝丰以东.尉氏.郾城以西,新密市以南,叶县.舞阳以北地。其后治所屡有迁移,辖境渐小,东魏武定时移冶颍阴(北齐改长社,隋改颍川唐又改长社,今许昌市)。隋初废,大业及唐天宝.至德时又曾改许州为颍川郡。颍川郡最早的时候,是诸侯国陈国的属地。“陈”姓是以国名为姓氏,祖宗是一个叫“妫完”的人。“颖川门第”、“颖川世泽”,意思就是,世代受到颖川祖先的恩德。预示着子孙延绵,生生不息。

12. 资丘一带的“荆庭瑞蔼”、“ 紫荆世家” 是田氏的门楣号。传说汉代朝城人田真,与弟田庆、田广分家,堂前有一棵茂盛的紫荆树,大家商量着要破为三份,那树却很快枯死了。田真叹道:“树本来是一棵,因要劈开而枯死;何况人兄弟孔怀(甚可思,代兄弟),能分开吗?”兄弟三人受感动而不再分家,紫荆树又复活而且更茂盛了。据史载,原出女为 姓。春秋时,陈厉公的儿子陈完因御寇被杀受株连,逃奔齐国改称田姓,名敬仲,被齐桓公任为工正(管工匠之官),子孙田僖至田常逐渐发展为齐国贵族并取得了政权,公元前221年秦灭齐,后代以田为姓。其后裔亦分布于全国各地。散居长阳者,以资丘最为集中。

以上姓氏匾额只能是长阳地区的姓氏堂号,不能代表其它地区的姓氏宗祠堂号。因为古代从某一姓氏发祥地到这个姓氏不断发展壮大,最终因多种原因分居全国各地,这是个漫长的过程。前面已说过,匾额堂号要晚姓氏产生数百年或数千年,因此,同一姓氏在各地的宗祠堂号肯定不一样。如张氏堂号有十六个之多,即清河、南阳、吴郡、安定、敦煌、武陵、范阳、沛国、键为、梁国、中山、汲郡、河内、高平、百忍、金鉴等。

(三)

根据上述匾额的简释以及全县现存匾额分析,匾额的分类如下:

1、根据匾额的质地可以分为:

①用于木构建筑外檐和内檐的悬挂式木质匾额。

②用于砖石建筑的墙体堆筑匾额。

③用于砖石建筑的墙体镶嵌式的石质匾额。

我县匾额绝大部分为第二种,而中堂的寿匾基本上为木质。这可能与我县古代传统建筑是以木质结构为主有直接的关系。

2、根据功能可以分为:

①建筑园林匾。

此类匾额主要是标识建筑物和景区的名称。如“巴国夷城”、“白虎垅”。这类悬挂在风景名胜、休憩之居所的匾额在文学上多采用表征仙境,寓意祥瑞;修身勤政,规戒自勉的词藻。

②旌表贺颂匾。

这一类匾额多用以歌颂、称赞、旌表、庆贺之用途,通过赠送,恩赐的方式给予授匾者。这种匾用途最广,类型较多。比如祝寿匾、荣升匾、功名匾等。这类匾额的文字往往是寓意吉祥,符合世间主人祈求祥乐长寿或步步高升的愿望。

③商铺招牌匾。

这类匾属于做生意开商店的招牌。其匾额的尺寸,是长是方,是木是铜,是铝是塑,是黑是红随店主意思,所以商铺匾额千姿百态。而比较讲究的商号往往将题字镶刻于木板上再贴金,四周镶以不同花边纹饰,这种匾额被称为“金字招牌”。商铺匾额的文字主要通过巧取文学作品、圣地名人、凭借商联文采,援引成语典故,附丽神话传说,仰仗名人题字,利用趋吉心理,采摘宗教词语,表达报恩情感,显示店家诚信等方式,他承载着厚重的民族商业思想,投射出传统的文化色彩。因此,将商匾作为店铺的宣传手段十分盛行。

关于匾额的款识,一般指的是匾额的上款、下款和印章。款识对匾额的解读和鉴定是非常重要的。笔者通过对所看到的匾额分析,上下款的内容主要包括:题匾者、授匾者、年月日和印章。即上款为授匾者,下款为题匾者,再就是年月日。这类匾额以寿匾为大宗。调查发现,门匾几乎无款识,至于匾额的用语或文字,笔者因学识浅陋,不敢乱讲。因为很多匾额往往出于典故或某一种古代地名,也就是说,需要有较好的文学功底才能解其中意。若是不懂得其中的典故,便不懂此匾为何而写,有何意图。不了解其古代地名,便不懂此匾是什么意思,从字面上无法解读,否则,就会大错特错或弄出笑话。对于姓氏的匾额,若对姓氏来源知识贫乏,也可能弄不清楚此匾的作用。

关于匾额的文化属性和艺术范畴,笔者未多研究。我认为匾额不是建筑物中不可缺少的构件,也不是常用的装饰品,根据官方匾额和民间匾额的功能,匾额属于“标识名称的艺术品”。其艺术范畴当属于实用工艺美术品。匾额的文化属性暂无统一定论。有人说是民俗文化,有人说是宫庭文化和官方文化,而民间匾额有人说是雅文化。以上这些说法也有一定的道理,但不全面,笔者认为匾额文化属于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即国学文化。

匾额应作为一门学科进行研究,因为匾额的文字内容、装饰等,涉及书法篆刻、文史、雕刻、美术一身,若把一个地方的民间门匾统计起来分析,不仅可以掌握该地区的姓氏结构,居住人的迁徙来源,而且可以了解居住人口的文化修养、信仰及家风。若把历朝历代官方建筑、宫殿建筑的匾额串联起来,就是一部国史、地方史、家史,其文化内涵广博。

关于匾额的传承,笔者是主张发扬光大的。匾额可以美化民居和庭院,提升其文化内涵,告之姓氏来源,更重要的是传颂高风美德。众所周知,功名、荣誉毕竟不是坏东西。门额上的匾额,能让主人荣耀令旁人艳羡,乡下城里,均是如此。因为门匾所张扬的,是向脸面上贴金。在过去的时代里,人们用门匾的方式来宣场,来提倡,来奖励,形成社会价值走向,造成民众荣誉归属,这是符合绝大多数人们的心理要求的。例如那些具有文化容量和韵味的匾额,为人们所乐道。如张氏的“四知家风”、“清流兴风”等,四个字不是活脱脱地将主人的性格凸现于门户之前吗?并得到世人的赞扬。当今社会,民居匾额虽然越来越少,但商用匾额五彩纷繁,这不正是在传达主人的愿望吗。

匾额是中华民族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它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学术价值、实用价值和艺术价值。笔者认为,匾额文化应该继承,也就是说,我们应该效仿古人,在园林景区、殿堂、书斋、民居、街道等地方,题写匾额,并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