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博物馆网站!
文博动态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博研究 > 文博动态
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出色的讲解员?

知乎上有刚入行的讲解员提了两个问题:博物馆讲解员背稿子最有效?怎样才能做一个出色的讲解员?小编根据部分热心回答稍加整理,不一定全面,但都是经验之谈,希望能对讲解员有一些用处。同时,也希望各位能写留言分享你的经验。

 

如何背讲解词和森堡

我在国家博物馆做讲解员五年多了,讲解时间超过了1800个小时,无论如何都不算是新手了。但是即使是今天的我,也会为背词而头疼。

国家博物馆属于综合性博物馆,这种博物馆最大的特点在于什么展览都会有,从《古代中国》到《复兴之路》,从明清家具到威尼斯画派,从玛雅文明到现代主义艺术,从宝格丽珠宝展到新疆建设兵团专题展......内容庞杂,无所不涉。

这造成的一个后果就是我们必须得不停地准备展览,而准备展览过程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就是背词。

我们国家博物馆的讲解员在上岗之后要掌握的第一个展览就是《复兴之路》,这个展览主要讲的是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各民族各阶层人民在屈辱苦难中奋起抗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历程......”

之前总书记就是在《复兴之路》的展厅里进行的有关《中国梦》的演讲,所以这个展览的政治性极强,对词的掌握也是最严格的。那个展览的词甚至连的,地,得都要分的清清楚楚。 

以我的经验来说,背词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进展厅背。很多讲解员平时在办公室背词,但是进了展厅一句话都说不出来,脑子是断片的,因为他们无法把文物和讲词联系起来。其实只要你在展厅里背,效率就高的多,因为你站在那个地方,看着那件文物,对于你来说都是提示,当各种感官和讲解内容联系起来以后,你记住它们就容易的多了。

另外,背词要有层次,不要规规矩矩地从头到尾地背完。假如现在有10件文物,每件文物涉及8个知识点,你不要背完第一件文物的8个知识点再背第二个,第二个文物的8个知识点背完再背第三个。这不好,你先每件文物掌握2个知识点,但是把10件文物从头讲到尾,粗略地拿下整个展览,然后再逐渐地把没背的知识点慢慢加到相应的文物里,这样背会轻松很多。

当你背完了讲稿的时候,你仅仅迈出了成为优秀讲解员的第一步。毕竟稿子任何人都可以背,而真正需要讲解员专业技能和功夫的地方其实在稿子以外。

 

如何应对最尴尬的两件事和森堡

 

当讲解员最尴尬的事情有两个:

第一个是你讲的太糟糕了,观众不耐烦都走了。

第二个是观众问你一个问题,可你答不上来。

对于第一种尴尬来说:

一是要熟悉讲稿,毕竟讲解时长时间的卡顿会让人陷入万分的尴尬之中。

二是要摆脱对讲稿的依赖。因为如果你是在展柜前边背稿的话,观众一耳朵就能听出来,很快他们就会不耐烦,讲稿上都是书面语言,平时人是不那么说话的,自己应该熟悉稿件,然后以正常自然的方式表达。

三是少说水词,多说干货。所谓的水词就是毫无信息量的词,这种词是最招人烦招人恨的。比如讲解一件青铜器,现在您看到的这件XX青铜爵,造型美观大方,纹饰精致多样,体态端庄,气势非凡,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智慧,是我国青铜铸造史上不可多得的艺术精品。这就是水词,看着就恶心。

什么叫干货呢?青铜不是单质,而是铜锡铅三种金属的合金。在殷商时还没有酒精蒸馏技术,所以当时贵族会喝一种小米酿的米酒,米酒和含铅的青铜器接触后会产生一种甜味的醋酸铅。殷商的甲骨文中记载了不少贵族曾经出现过头疼,体弱,视力下降,无法生育等身体问题,这些都是类似铅中毒的症状。因此有专家推测,殷商的贵族可能和罗马贵族一样也出现过严重的铅中毒问题。这就是干货。如果你的讲词里的干货非常多,观众就会听起来津津有味,并且有所收获。

第二种尴尬非常致命,因为这会直接影响到观众对你的信任,如果你在展厅里接二连三地回答不上观众的问题,那么观众就会开始怀疑你之后所有的话。通常来说,一般公众的知识水平在1-3,业内专家的水平在8-10,博物馆讲解员的知识应该在4-5,精英讲解员的知识水平能达到6-7

讲解员是专家和公众之间的桥梁,我们从专家那里学习知识,再向观众传达知识。

要做到这点,讲解员需要大量的积累,特别是有意识的积累。

我的建议是,每周给自己一个主题,在一周的时间里,通过看书,刷纪录片,听专家讲课,看论文等方式,尽可能多的了解这个主题所涉及到的知识,当一周的时间到了以后,无论了解到什么程度,都转向下一个主题。大主题可以安排两周,超大主题可以安排三周。比如说长征这个主题可以安排一周的时间学习。CIA这个大主题可以安排两周。二战这个超大规模的主题可以安排三周。

另外,还有一种方式可以迅速有效地积累知识:那就是和一个知识渊博的人争论问题。在争论的过程中不停地寻找反驳的资料,寻找对方的破绽,被对方逼问时又得找证据和文献为自己辩驳,这个过程虽然非常消耗精力,但是只要对方水平够高,就能把你也迅速地往高层次带。

还有值得一提的是,讲词只是讲解的基础,随着讲解经验的丰富,讲词会被自己逐渐丰富起来,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不要编造内容。讲解员不编故事,只发掘故事。我们国博讲解组有一个纪律叫言必有据,就是无论在讲解中新增什么内容,都要有可靠的依据,不能随口乱说,毕竟对于知识来说,可靠才是第一位的。如果发现自己犯了错误,立即改正,诚恳道歉,消除影响。

最后,我这几年的工作经验告诉我,讲解最重要的是内容,而不是仪态,语气,表情,着装一类细枝末节的东西。人们真正在乎的是你在说些什么,举个极端的例子,一个朗诵大师,声情并茂地朗诵电话号码本,人们也听不了多久。一个严重口吃的患者跟你说你们单位门口早上发生的恐怖袭击,你一定会瞪大了眼睛从头听到尾。

我回想起我刚参加工作的时候,有一个同事辞职了。我们主任很惋惜,他说培养出一个优秀的讲解员是很难的。当年我并不懂我们主任的话,现在懂了,确实很难。共勉!

讲解员要因人施讲螺旋真理

 

目前的讲解员理解讲解稿,大多数使用的是诠释学循环+建构主义法。

 

拿到一篇讲解稿,阅读一遍,尝试利用既有知识去记忆讲解稿上的关联性知识,这样就得到了两个理解产物:宏观上有一个大致的理解,展览的主题、结构、展品选择会有一个模糊但是整体的印象;细节上会记住一些和既有知识关联性较强的碎片,形成一个碎片化的认知。然后就是通过不断地重复阅读+讲述,利用整体去理解细节,利用细节去理解整体(二者几乎是同步的),当二者的清晰度重合的时候,一篇讲解稿也就基本背下来了。

 

当然,掌握讲解稿只是第一步,如果想做到高层次,讲解界流传着一种观念叫做因人施讲,这要求在掌握的基础上,把讲解稿解构成一个个相对独立的模块,并且以深浅或者多元诠释为线索,为每个模块准备不同风格和内容的信息。在讲解的过程中对讲解对象的既有信息作出判断,一旦判定他们对某些信息更熟悉,就在基础讲解词之上抛出这些信息,以达成共情

 

然而这个程度对讲解员的要求是很高的,讲解员必须理解展品的信息的框架,才能知道该讲什么不该讲什么。仅举一例:

 

某鼎蕴含的信息结构是这样的:

 

1元信息,即不依托于背景,单凭展品就可以理解、诠释的信息,譬如鼎的材料、制造工艺、大小重量、铭文等等。

 

2具象关联性信息:即某鼎在使用和出土两个情境下,如何被使用和处置,以及和其他器物的组合所反映出的信息。

 

3抽象关联性信息:即某鼎所代表的,其发展史是怎样的,某鼎在鼎的发展史中处于怎样的地位。


4流传性信息:某鼎是传世文物还是出土文物,流传过程如何,怎么进入博物馆成为藏品,入藏之后博物馆怎么修复保护的。


遇到考古学家,可以侃侃鼎的出土和发展史,遇到历史学家,可以看看鼎的铭文和当时如何使用的,遇到化学家,可以侃侃鼎的铸造和材料构成,遇到生物学家,可以侃侃鼎上的动物纹样和当时的动物分布,遇到领导,可以侃侃博物馆是怎么保护这尊鼎的。

如果还想更优秀,就要努力掌握讲解的上下游知识和技能:从背讲解词到写讲解词,再到参与展览的流程中;从被讲解词到以讲解词为素材重构知识形成普及文章或者教育产品,从研究讲解方法和规律形成学术文章。这样,大概就是一位顶级讲解员啦。

 

七点经验和推荐书目七七

 

我做过陕西历史博物馆大学生志愿者,讲解通展两年。

1横向看,以物带史

文物不是死的,也不是分散的,它们共同承载着一定时期的历史,所以一定要了解这个时代背景。比如魏晋南北朝时期,最典型的特征就是民族分裂融合,社会动荡。很多文物比如印章(官职称谓),陶俑形制(服饰和风格)等都能表现这个特点。

2纵向看,分类器物

拿陕西历史博物馆举例,玉器,青铜器,陶俑,唐代金银器等多如牛毛,而且还不是放在同一片展柜。这时你可以系统搜集资料,青铜器铸造方法,历史,分类,使用方法,铭文特点等等。玉器分几类,每个朝代有什么特点等。这些东西串起来就简单很多。

3去展厅实践

自己闭门造车效率极低,去展厅看着文物,走一遍下来印象会很深。我在陕西历史博物馆做过志愿讲解,第二展厅稿子当时自己查资料系统看了第一遍,去展厅实践了第二遍,两遍就搞定了。

4听听别人的讲解

每人有自己的风格,别人讲的东西可能是你忽略的。没事的时候跟着讲解员听听也不错。而且这样记忆会很深刻。

5关键词提炼

陕历博的基本要求是文物等级(国家一级文物一定要提)+作用 +描述外形+介绍工艺+文化内涵(可适当穿插课外知识)+文物地位等等,这样来你的讲解就不会太凌乱没有逻辑。

6千万别局限在稿子上

拿出你的人格魅力来。注意把握永远的原则,勇于承认不知道,不给别人乱讲。。

 

最后推荐一些书:

史前时期和商周文明可以搜索张光直先生的作品,吕思勉中国通史上下册,上册以专题形式如婚姻,官制等编排,下册按时间顺序梳理朝代更替。

王力先生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新版是红色封面),这本书按专题分类,如天文历法等,收录了很多文物,配有插图,以物带史。

服饰相关感兴趣就是沈从文先生的书。如果中国服饰史太厚看不下去,推荐《云想衣裳》,许嘉璐先生的《中国古代衣食住行》,很通俗的读物。最后,裕桢的《中国文化要略》是必须要读的。


少走弯路的三点建议铁虎


我以前曾经在厦门鼓浪屿一座小规模博物馆担任过讲解员。

讲解员入门时会比较挣扎,有无从下手之感,但我认为只要应对好如下环节,就能少走些弯路。

1重点读咏与临场发挥。

讲解稿不仅要背,而且要灵活的背,首先挑选重点篇幅下手,不能一开始就执拗的逐字逐句硬吃。这样一来就会形成僵硬的观念,即我只管说,你只管听,也不会对以后的工作带来好的影响。

要能够精简讲解内容,在允许的范围中通过运用成语重构段落,在主题不变的情况下形成合适自己的风格,为自己制作一双贴脚的鞋。

我曾经所在的单位,每个同事都有独特的讲解方式。

该记住的词语必须一字不差,时间、人物、背景,等等。

对于新手而言一刚开始最大的难题就是紧张,坐在休息区背诵的时候可能不存在障碍,临场却腼腆地难以启齿。

要知道面对同事练习和为游客演讲是完全不同的概念,一个是朝夕相处之熟悉,一个是素未谋面之陌生。

通过同事考试还不算及格,临场发挥才是顶峰。

那些什么把游客想象成朋友之类的馊主意最好想都别想,因为这么等于逃避眼前的问题,何况这种松散的态度并不能保证讲解的质量,游客更不会买账。
所以,依靠勇气,大胆的去说吧,一开始的语误忘词是无法避免的。

2控制场面,耐心宽容。

俗话说人心难测,人与人之间都有着不同的思想性格。每个游客想获取的东西也不一样,有的想听故事、有的想和讲解员聊天对话、有的根本不想听。这就要考验讲解员察言观色的能力了,游客想要什么并不会明说。

实在不行就直接沟通,实现游客的目的,在完成自己的讲解工作的基础上。
要能引领游客跟着你走,可能还有的游客脾气很差,人品不好,直接开骂。
这对讲解员的个人素养是个考验,至于如何妥善解决冲突,那就要看自身的智慧,不是公式对话就能横扫千军,万事通。

耐心和宽容是绝对不会错的应变,一旦和游客存在矛盾或者误会,首先还是从自身寻找原因。

3学习

倒背如流并不会一切顺利,要做好讲解员这份职业,还是要不断的学习。

业余时间可以抽出半个小时来看书,多积累一些词汇,多掌握一些句式。
通俗对话多的小说就更好了,保持上进心凡事都有汲取生活养分的机会。

 

讲解前的准备和讲解时的注意事项佚名

以前在广州的荔湾博物馆当过一段时间的志愿讲解员,所以也来分享一下

开始讲解前:

1博物馆里给的稿子背下来。不需要逐字逐句,偶尔也可以换换用词,讲得通俗易懂,或者更接近游客的理解范畴些(比如可以举游客家乡的例子作类比)。但核心内容一定要掌握好,不能和原文的意思有出入。

2稿子里的信息可能是不够的,你需要上网再去查查更多的相关资料。比如一些趣闻轶事啊,一些引申的寓意啊、类比啊。这些东西可以作为补充信息,增加趣味性。

 

3准备一点small talk,例如俏皮话、小段子,穿插在其中。大部分游客可能对听死气沉沉的照本宣科的历史知识没什么兴趣,毕竟上历史课都听腻了,这时候小段子就能起到激起兴趣、集中注意力的作用。

正式讲解时:

4见人下菜碟。有的人明显很认真打量文物,一副勤学好问的样子,你就可以多讲干货。有的人漫不经心,仅仅是来打个卡、拍张照,那可以多讲趣闻轶事。

 

5注重准确。如果一时忘词了,就跳过这段,切不可模模糊糊地按照印象里的讲。因为也许游客恰好知道这一段历史、是个专家,他马上就会指出你的问题所在。你的专业性会大打折扣,可信度更是跌到谷底。

 

6如果被问到真的不懂的知识,诚恳地表明自己的知识面还有局限性,顺带再补充一些与问题相关(但不是直接相关)的内容,也算是作个解答。

 

7可能会有游客喜欢拉着你话家常,不跟人家聊也不好,跟人家聊又耽误了正事。打断的方法可以是掉一下随身的什么东西,比如耳机、话筒等,然后俯身去捡。这中间就出来一个空隙了,抓住这个时机!赶紧麻溜利索地干活!!

文字出处:知乎|图:网络|编辑:真言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文博圈立场)